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召开各类工作会议的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07:50:31   浏览:878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召开各类工作会议的管理办法》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召开各类工作会议的管理办法》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



部机关各单位,本部各直属事业单位,各商会、学会、协会:
党中央、国务院曾三令五申,要求精减压缩会议,特别是要严格控制召开全国性会议。为此,我部在加强对召开各类会议的归口管理方面,制定了相应的规定,通过加强审批把关和压缩会议规模、控制会议经费等办法,下大力精减了一些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对确需召开的会议亦尽可能
压缩其规模和时间。几年来,我部各单位在精减压缩会议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有的单位对精减压缩会议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对开展这项工作不够重视和精心。有的单位不能严格按我部和财政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有关规定填
报会议计划表,造成工作上的被动。为了进一步做好我部对召开全国性会议的归口管理和审批工作,现将重新修订的《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召开各类工作会议的管理办法》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召开各类工作会议的管理办法
一、为总结经验、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召开全国性会议的通知》(〔88〕国发47号)精神及财政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中央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93〕国管财字049号),结合我部目前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办法。
二、对我部召开各类工作会议实行严格管理和分级审批。
(一)凡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委厅或本部各直属单位均派人参加的会议称“全国性工作会议”;要求部分省区市(半数以下)外经贸委厅或本部在京各直属单位派人参加的会议称“区域性工作会议”(含片会)。凡要求外经贸委厅一级负责同志参加的“区域
性工作会议”视同“全国性工作会议”。全国性会议分为三类:
一类会议:要求省(区、市)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代表人数在180人以内,时间不超出5天。
二类会议:要求省(区、市)有关委厅或本部各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代表人数在180人以内,时间不超过4天。
三类会议:要求省(区、市)有关厅(局)或本系统在各地机构的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代表人数在100人以内,时间不超过3天。
(二)每年计划召开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工作会议,各主办单位均应在认真研究后提出建议(分别控制在5个以内),经本单位负责同志签字后于上一年十一月十日前送办公厅汇总、平衡。
(三)区域性工作会议由分管部领导审定。全国性工作会议由部长办公会议审定,其中一、二类会议及规模在100人以上或时间在3天以上的三类会议,经部长办公会议审核后,还须报国务院办公厅审批。
(四)临时召开全国性工作会议,一般不予批准,非开不可的,均应事先由主办单位落实会议经费,草拟部内请示报告,会签办公厅后,按上述有关规定报批。
三、会议主办单位应严格按照已批准的会议规模、时间掌握执行,不得擅自突破;更不能未经批准而随意召开全国性、区域性工作会议。
四、凡召开全国性工作会议,须以办公厅行文发会议通知(含电报)。
召开区域性工作会议,应由主办单位以本单位名义自行发会议通知。这类会议通知按行文规定只能发给与主办单位对应的业务部门,不应主送各地外经贸委厅一级。
五、会议经费按行政司现行规定执行(会议费综合定额标准附后)。
六、对自筹经费召开上述范围内的会议亦应按规定程序报批。
七、本部各直属事业单位,各商会、协会、学会召开各类会议,也比照上述办法执行,特别是不得自行行文向各地外经贸委厅行政机构发会议通知。
八、本办法的管理范围不包括各种学习班、专业讲座、洽谈会、订货会、统计会、学术性研讨会。
九、本办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1月11日印发的《关于经贸部召开各类工作会议的管理办法》(〔1991〕外经贸办发草15号)同时废止。

会议费综合定额标准
单位:元/人天
项 目 房租费 伙食补助费 其他费用 合计
一类会议 70 30 20 120
二类会议 50 30 20 100
三类会议 35 30 15 80



1994年10月17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银行业协会管理的若干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银行业协会管理的若干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
银发(2001)199号




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
随着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成立,部分省、地(市)和县相继成立了银行业协会或银行公会(以下统称银行业协会)。银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促进银行间合作、协调银行间行际纠纷、维护银行利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维护银行业的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少数地区从省、地(市)到县级层层设立了银行业协会,从而形成了商业银行总行、分行、支行层层加入各个协会的局面。这种状况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统一经营和管理,增加了统一协调和执行政策的难度。为加强对银行业协会的管理,切实发挥银行业协会的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按照民政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中国银行业协会不实行总分会制。各地凡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银行业协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中国银行业协会无隶属关系,但可作为团体会员加入中国银行业协会。
二、目前,不宜层层设立银行业协会。各地可根据当地经济和银行业发展的需要,在省级和部分副省级城市(包括青岛、宁波、大连、深圳、厦门)设立银行业协会(以下称省级银行业协会)。条件不具备的,不能盲目设立。
三、省级银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责包括:督促会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向中国人民银行分行报告并提出处理意见;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对侵犯会员合法权益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或要求;加强会员与人民银行和政府其他部门的联系,反映会员的共同愿望和建议,沟通会员和其他行业的关系;加强会员之间的联系、交流、合作,协调会员之间在业务方面的争议;促进会员间的业务培训和有关的调查研究,为会员提供咨询服务等。
四、在省以下的地(市)和县级行政区域暂不设立银行业协会。正在申请设立的地(市)和县银行业协会,应停止筹建活动;已经设立的地(市)和县银行业协会,应予以撤销,由人民银行有关分行妥善做好撤销事宜。在地(市)、县级行政区域,可由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牵头组织成立商业银行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银行间的有关问题。
五、各地成立的银行业协会会费的收缴,应严格执行民政部、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协会不得擅自提高会费标准。
六、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业协会的关系是行业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各分行、营业管理部要加强对地方性银行业协会的指导,听取其反映的有关商业银行的建议,但不得干涉其日常活动。
请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将此意见转发辖区内各商业银行,严格组织落实,并将贯彻落实情况报总行。


2001年6月19日

安徽省绿化资金管理办法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安徽省绿化资金管理办法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第一条 为了合理提取绿化资金,加强对绿化资金的管理,加快我省造林步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城乡绿化事业。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绿化资金也应有所增长。
第三条 林业部门征收的育林基金和更新改造资金,应按规定用于宜林荒山荒地的绿化和更新造林。
第四条 各地征收使用的城市维护建设费中每年应有一定的比例(一般在百分之十二左右)用于城镇绿化事业。具体比例由各地城建部门根据当年绿化任务安排。
第五条 基本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必须按设计规范规定进行绿化设计,并列入工程概算。
第六条 各类煤矿每产吨煤提取零点一五元绿化资金,其中三分之二用于营造坑木林,三分之一用于矿区绿化。统配煤矿及省属煤矿所筹资金由矿务局管理,地(市)、县(区)、乡(镇)煤矿所筹资金由当地的地(市)、县(区)煤矿主管部门管理。
第七条 造纸、火柴生产、木器制作等以木材为原料的生产企业,每消耗一立方米木村提取十元绿化资金,用于营造原料林。
第八条 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从收取的水费中按百分之零点五的比例提取绿化资金,用于本单位管辖范围内的堤防、渠道、水库、涵闸等水利工程的绿化。
第九条 电力部门管理的水电站每年从电力销售收入中按千分之一的比例提取绿化资金,用于造林绿化。
第十条 铁路部门从线路养护和维修费中按百分之一点五左右的比例,公路部门从征收的养路费中按百分之零点五至百分之一的比例提取绿化资金,分别用于铁路、公路的护路林建设。
第十一条 冶金、农垦等有关部门应按规定提取一定的绿化资金,用于绿化建设。
第十二条 农村集体山场造林绿化所需资金由群众自筹。确有困难的,各级人民政府应予扶持。
第十三条 群众的责任山、自留山及其他荒山荒地应限期绿化,在期限内未绿化的,由当地绿化委员会向责任者按每亩每年十五至二十五元征收荒芜费,作为造林绿化资金。
第十四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驻皖部门应安排适当的绿化经费进行庭院绿化。对未达到规定绿化标准的单位,所在地绿化委员会应责令其限期进行绿化,逾期仍未达到绿化标准的,由当地绿化委员会按每平方米每年二元征收荒芜费。
第十五条 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绿化资金的管理。财政拨款按财政部门规定的办法管理;部门和单位提取的绿化资金,由部门或单位管理,专户存储,专款专用;荒芜费由绿化委员会管理,统一安排用于绿化建设。
各项绿化资金的管理单位,应编制用款计划,按计划安排使用,并接受同级绿化委员会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指导。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89年10月4日